创伤如何影响情绪与压力

理解「容忍之窗」与「承受之窗」

当人们面对压力、创伤或情绪波动时,他们的神经系统会自动调节,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。然而,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压力时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。这与他们的**容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和承受之窗(Window of Capacity)**有关。 容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有效调节情绪,保持稳定和专注的状态,而不会被压力或情绪波动推向极端。 承受之窗(Window of Capacity)指的是一个人可以继续运作和完成任务的能力,即使他们的情绪已经超出了容忍之窗。 创伤会影响这两个窗口的范围,使个体更难调节情绪,同时却能够在极端压力下被迫保持运作,这可能导致长期的身心负担。

Make An Appointment
作者信息:
逸嘉是一名骄傲的酷儿心理咨询师,现居于塔卡隆托(殖民政府称为多伦多)

容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:情绪调节的安全范围

心理学家 Dan Siegel 提出了容忍之窗的概念,描述了人们在适度压力下仍能维持正常思考、社交互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。这个窗口的范围因人而异,并受到童年经历、成长环境、社会支持和创伤经历的影响。

当个体处于容忍之窗时,他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:

然而,当压力超出容忍之窗的范围,个体可能会进入:

  1. 过度唤醒状态(战斗/逃跑模式) —— 焦虑、愤怒、惊慌、过度警觉、难以集中注意力。
  2. 低唤醒状态(冻结/解离模式) —— 情绪麻木、疲惫、感觉脱离现实、思维迟缓或无力应对。

承受之窗(Window of Capacity):超越情绪调节的功能运作

相比容忍之窗,承受之窗更关注的是个体在压力下的功能性。即使一个人已经超出了容忍之窗(无法有效调节情绪),他们仍然可以强迫自己继续运作,完成任务或维持社交关系。

承受之窗的特征:

如果长时间依赖承受之窗而忽视容忍之窗的调节功能,人们可能会经历:

创伤如何影响容忍之窗与承受之窗?

创伤(Trauma)对个体的影响往往是双重的:

  1. 创伤会缩小容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
    • 使个体更容易进入过度唤醒(焦虑、愤怒)或低唤醒(麻木、无助)的状态。
    • 让人对压力更加敏感,即使是普通的生活事件也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。
    • 造成情绪调节困难,使个体更难在压力下保持稳定。
  2. 创伤会扩大承受之窗(Window of Capacity)
    • 让个体在高压力、高创伤环境下继续运作,即使他们已经超出了容忍之窗。
    • 许多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继续维持功能(例如照顾家庭、取得高成就、完成艰巨任务),但这往往是以压抑情绪和透支身心为代价
    • 长期依赖承受之窗的运作模式,可能导致个体无法察觉自己已经身心耗竭,直到突然崩溃。

换句话说,创伤让人更难调节情绪(缩小容忍之窗),但却让人更能在痛苦中维持运作(扩大承受之窗)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高成就人士在面对创伤后仍然能继续「正常生活」,直到压力积累到极限,最终出现崩溃、焦虑症或抑郁症。

如何恢复容忍之窗,减少对承受之窗的依赖?

  1. 增加情绪调节能力(扩大容忍之窗)
    • 练习正念与身体觉察(例如深呼吸、瑜伽、渐进式肌肉放松)。
    • 进行创伤治疗(如EMDR、Somatic Experiencing、内在家庭系统IFS等)。
    • 学习设定边界,避免在高压环境下长时间透支自己。
  2. 减少对承受之窗的过度使用
    • 觉察自己的压力信号,当你感到情绪麻木、极度疲惫或强迫自己继续运作时,停下来评估自己的状态。
    • 学会休息,即使任务没有完成,也要给自己恢复的时间。
    • 建立支持系统,向朋友、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,而不是独自承受所有压力。
  3. 恢复身心平衡
    • 透过身体运动(散步、舞蹈、呼吸练习)让神经系统回到安全状态。
    • 透过安全关系(亲密朋友、心理治疗师)帮助自己重新体验情绪的流动。
    • 寻找让自己感到真正放松的活动,而不仅仅是逃避压力(例如沉浸式游戏、 binge-watching)。

结语

在面对压力和创伤时,我们往往无意识地依赖承受之窗,继续运作而忽视自己的情绪需求。然而,真正的疗愈不是让自己更能「忍受」压力,而是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,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有弹性。扩大容忍之窗,让自己能够在面对挑战时仍然保持稳定,而不是一味透支自己,是迈向长期健康的关键。

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或是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,不妨尝试觉察自己的状态,给予自己更多的耐心和关爱,逐步恢复身心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