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谈到亲密关系中的互累症(Codependency),很多人会联想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。然而,互累症的种子往往早在童年就已悄然种下。尤其是在那些家庭边界模糊、孩子被要求承担过多情绪责任的环境中,这种关系模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展。
Free Consultation作者信息:
逸嘉是一名骄傲的酷儿心理咨询师,现居于塔卡隆托(殖民政府称为多伦多)
在互累症的家庭中,孩子常常被迫成为父母的“情绪调节器”。也就是说,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将父母的需求视为自己的责任,而这并非孩子应承担的课题。例如:
案例:
一个家长回到家,发现孩子没有按照吩咐煮饭,顿时非常生气。家长可能指责孩子“连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”“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家里”。在这样的场景中,孩子学会了:只有通过完美地满足家长的期望,自己才能获得关注、认可,甚至是爱。
这种动态让孩子将父母的情绪(如愤怒、不满)当作自己的责任,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。
心理学中的**客体分离(Individuation)**理论,描述了个体从与父母的“融合状态”逐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过程。在健康的成长过程中,孩子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己的情感、需求和边界,同时相信自己是被爱和接纳的。
然而,在互累症的家庭中,这种分离过程往往受到干扰:
在这样的环境中,孩子无法发展出健康的独立性,逐渐形成以下信念:
这些童年的动态并不会随着时间自动消失,而是可能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继续显现。例如,一个人在关系中可能会:
疗愈互累症需要回到原点,重新学习什么是健康的边界和独立性。这包括:
疗愈互累症并不意味着完全拒绝亲密关系,而是学会如何在关系中与他人保持平等和自由。真正的亲密关系是:我们可以同时做自己,也可以与他人深度连接。
最后,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互累症的关系模式中挣扎,请记住,这是可以被改变的。通过自我探索、边界练习和支持系统,你有能力创造一种既充满爱又尊重独立的关系模式。
你是否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类似的家庭动态?欢迎在评论中分享你的感受和想法!